雄鹰劲旅
预定热线
029-85266316

心系国防教育

共筑和谐家园

历史上的今天-11月21日大事记
来源: | 作者:雄鹰劲旅 | 发布时间: 2023-11-21 | 239 次浏览 | 分享到:

♦ 1962年11月21日 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

印度1947年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西藏、新疆的部分领土,还进一步扩大其占领范围。至1951年前后,印度军队先后侵占了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而后,又侵占了中段2000平方千米以及西段的巴里加斯,并企图侵占西段3.3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印度政府还私自改画地图,把已占领和想占领的中印边界东段、中段、西段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1959年,印度政府正式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同时不断单方面改变边界现状,蚕食中国领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两个武装冲突流血事件。从1962年4月起,印军入侵中国领土变本加厉,至战前,仅在中印边境西段即建立了43个侵略据点。9月,印军第7旅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地区,并连续进攻驻守择绕桥的中国边防部队哨所,打死打伤中国官兵47人。中国边防部队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忍让,中国政府曾多次向印度政府提出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但印度政府拒绝谈判,并在中印边境地区集结2.2万余人的兵力。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大规模武装进攻,企图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
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于10月20日被迫在东、西两段同时实施自卫反击战。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第7旅沿克节朗河右岸一线展开的进攻部署,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迂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印军第7旅。接着兵分五路反击,于24日收复达旺地区。东段其他地区的西藏边防部队同时向当面入侵的印军实施反击,拔除印军侵略据点10余处,进逼瓦弄。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发起反击后,首先全歼了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等地区的印军,而后向巴里加斯地区转用兵力,于28日收复该地区,拔除印军入侵据点37个。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3项建议,又遭印度政府拒绝,并于26日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应付紧急情况内阁”,进行战争动员。至11月中旬,印军在边境的兵力增至3万余人,并于11月14日和16日,再次全线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以东段的西山口—邦迪拉为主要反击方向,以一部兵力正面钳制,一部向邦迪拉方向迂回,集中主力沿西山口两侧实施迂回攻击。18日晨,歼灭侵入西山口地区印军大部。接着继续向南反击,至21日,先后收复了德让宗、打陇宗、邦迪拉及其以南鹰窠山口等几个山口,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东段瓦弄等方向反击作战部队攻占了瓦弄、梅楚卡、塔克辛等地区。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同时向当面入侵的印军实施反击,拔除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6个据点。至此,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侵略据点全部被清除,入侵印军遭到彻底惨败。

在打退印军入侵后,中国政府于1962年11月21日发表声明,宣布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全线停火,主动后撤。人民解放军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遂于11月22日零时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开始全线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线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千米以内地区。停战后,中国政府主动将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交还印度,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全部印军被俘人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共毙印军4800余人,俘3900余人,打退了入侵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保卫了中国领土主权,在国际上开创了胜利军队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主动交还缴获物资的先例。

♦ 1999年11月21日 神舟一号飞船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飞船入轨后,地面的各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测量船对飞船进行了跟踪测控,同地,还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时,地面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神舟一号飞船于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着陆场。飞船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轨道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推进舱也称动力舱,为飞船在轨飞行和返回时提供能源和动力。

这次试验飞行没有载人,主要验证了有关创新技术。

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新闻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