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劲旅
预定热线
029-85266316

心系国防教育

共筑和谐家园

历史上的今天-12月5日大事记
来源: | 作者:雄鹰劲旅 | 发布时间: 2023-12-05 | 284 次浏览 | 分享到:

♦ 1940年12月5日 抗日战争:共产党领导的百团大战结束

战役背景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来,日本侵略者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逐渐将日军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政府,从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在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当时中国出现了空前的投降危险与抗战困难。
一方面:日本加紧诱迫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投降。国民党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在1938年12月公开投降,成立了伪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集团,虽然继续抗日,但态度日趋消极,反共倾向则明显增长。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虽然仍声言要“坚持抗战到底”,但却把对付共产党问题作为重要议题,决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1940年3月和6月,日本军方代表同重庆国民政府代表先后在香港和澳门秘密进行关于停战条件的谈判。各地的反共磨擦活动日趋严重,接连发生博山惨案、深县惨案、平江惨案、确山惨案等袭击和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或后方工作人员的事件。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新的危机。
另一方面,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加紧推行“囚笼政策”,利用重要交通线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和“扫荡”。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由此,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对抗日根据地“扫荡”的重点是华北。1939年春,日本华北方面军制定了“治安肃正计划”,实行军事、经济、文化、特务一体的“总力战”。在1939年和1940年的两年中,仅华北地区日军出动千人以上的大规模“扫荡”就有109次,使用兵力总计在50万人以上。

战役过程

百团大战前后共分三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是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实施交通总破击战,破坏和截断敌人在华北的交通线。正太路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交通运输线,也是敌人分割、破坏抗日根据地的封锁线,同时交通线附近又有日军的燃料基地阳泉和井陉煤矿,以及娘子关天险等,因而成为破击的主要目标。经过20余日的战斗,正太路全线瘫痪,沿线据点、桥梁、隧道、车站等均被摧毁,平汉路北段和同蒲路北段一度中断7至10天之久,井陉煤矿受到严重破坏。预期的作战目的基本达到。
从9月20日到10月上旬,是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中心任务是扩大第一阶段战果,继续破坏敌交通线,重点则在歼灭交通线两侧的深入敌后各根据地的日军据点,作战的主要形式是攻坚战。这一阶段的主要战役有涞灵战役、榆辽战役、同蒲路宁武南北段破击战等。这些战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因敌人对八路军的攻击已有防备,加强了对交通线的控制,增加了八路军进攻的困难,预期的目的并未全部达到。如重点攻击的4座敌占县城,除榆树得而复失外,其他都未攻克。而且因八路军以主力去攻打一些深入根据地内部、敌人设防比较坚固的据点,八路军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从10月9日到12月5日,是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中心任务是反“扫荡”。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作战,华北日军遭到沉重打击,为扭转华北战局,日本紧急调遣重兵,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意在对抗日根据地采取灭绝政策。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八路军总部下达了反“扫荡”作战的命令,主要的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八路军的反“扫荡”首先在太行区开始,接着在太岳地区、晋察冀地区进行了多次反“扫荡”战斗。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敌人的“扫荡”最终被粉碎。第三阶段的战斗胜利结束。

历史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百团大战的胜利,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同时既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1963年12月5日 中国国产歼-6型歼击机开始装备部队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大陆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状态,但表面的风平浪静并不代表没有暗流在悄悄涌动:从五十年代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是国民党空军和美国空军袭扰侦察的重点地区,虽然在1958年我国空军入闽以后逐步遏制了国民党对沿海地区的轰炸活动,但由于美方大力支持,国民党侦察机对东南沿海地区仍然如入无人之境……为了有效打击反动势力,新生的共和国空军部队急需装备高空性能更好、机动性能更大、火力配置更强的战机,研发生产超音速歼击机的任务就这样被提上了日程。
1957年9月,由聂荣臻元帅所率领的包括外贸部副部长李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人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并在同年的十月与苏联签订了著名的《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也就是这项为日后鼎鼎大名的“两弹一星”计划提供了最初技术支持的协定,也包含了对于苏联米格-19战机的全套引进计划。
1961年1月,国防工委做出正式决定,仿制优质米格-19战机,并将其重新命名为歼6。歼6的到来从两个层面扭转了当时的人民空军自身的劣势,其一就是取代老式的歼5使得人民空军基本获得超音速的作战能力,其二就是结束人民空军仅依靠航炮作为主要空战武器的局面,将人民空军正式的拉进了“导弹时代”。
初步获得成功的歼6并没有停留在老路上原地踏步,而是面向之后的各种环境、各种条件、各种需求不断改进创新,逐步衍生出了一个成员数量惊人的“歼6家族”。自1963年到1984年,共生产了5205架!
1963年12月5日,我国国产的歼6型歼击机开始正式装备部队,2006年8月,歼6歼击机全部退出中国空军战斗部队行列,2010年6月全部退出训练部队序列,可是歼6的荣光犹存。从服役时的实战佳绩、出口创汇到退役后的发光发热,歼6可谓中国战机家族中的一座丰碑。



新闻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