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劲旅
预定热线
029-85266316

心系国防教育

共筑和谐家园

历史上的今天-7月11日大事记
来源: | 作者:雄鹰劲旅 | 发布时间: 2024-07-11 | 140 次浏览 | 分享到:

历史大事记

♦1405年7月11日 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叫马和、马三宝,云南昆阳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打下云南,把刚满10岁的三宝掳进军中,后来又送给燕天朱棣,于是三宝就成了燕王府的一个小宦官。
三宝聪明好学,有智谋韬略,又懂兵法,在“靖难”中立了不少战功。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奖赏“靖难”功臣的时候,晋升三宝为内官监太监(内官监太监是宦官中最高的官职)。
过去说“马不能登殿”,明成祖亲自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赐给三宝,让他以郑为姓,从此,便叫郑和了。
有一天,明成祖问大臣袁忠彻:“我想让三宝率领船队下西洋访问各国,你看怎么样?”那时候,把现在苏门答腊以西的整个印度洋都叫“西洋”。就当时的航海技术说来,西洋是海陆险远的地方。袁忠彻想了想,说:“无论从相貌还是才能,三宝在宦官中都是没说的,完全可以胜任。”
郑和是回族,远祖从西域来到中国,祖父和父亲都曾有过航海的经验,郑和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懂得了一些进行海外贸易的知识。所以,郑和确实是完成明成祖联络各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最好人选。
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别使命,经过充分准备,各方面都就绪之后,选定吉日,启程远航。
公元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港(今江苏省太仓县浏河口)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郑和告别了欢送的官员和黎民百姓,登上船队中最大的船只--宝船,缓缓向东驶去。这只船队总共有208艘船,光是长44丈、宽18丈的宝船就有62艘,其中有航海技术人员、管理事务人员和翻译、医生等。
郑和此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相互间的了解,发展了海外贸易。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28年的航海活动,耗尽了他的心血。宣德八年三月中旬(公元1433年4月上旬),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最后一次航行的归途中,病死在印度半岛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
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加强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导者。

1987年7月11日 世界50亿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世界上第50亿个居民出生在原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他的名字叫马特伊·加斯帕。后来萨格勒布市被定为第50亿个居民城。当时世界各大报头版都刊登了“全球人口闯入50亿大关”、“50亿意味着什么”等非常醒目的发人深省的大标题。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宣布这一天为“50亿人口日”。
从人类诞生到19世纪初,经过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世界总人口才达到10亿。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到1930年,世界人口达到20亿,比19世纪初翻了一番。到1960年,世界人口增长到30亿,又过了15年,到1975年进入40亿,而从40亿到50亿仅用了12年时间。据人口学家推算,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可望达到63亿。世界人口正以每秒钟3个人,每天25万人的速度在迅猛增长着。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呼吁各国都要认真思考和讨论人口问题,因为人口的这种持续高速的增长,对世界经济乃至世界政治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表现:
一是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战后初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是10∶1,尽管战后30年内,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略高于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增长过快,到70年代末,这一差距反而扩大到13∶1。
二是继续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就很大,国内投资率不得不下降,致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同时,人口与粮食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三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这主要表现在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沙漠化严重和安全饮用水短缺。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的增长,为了生存,不得不毁林造田,由于毁林造田又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地区沙漠面积不断扩大。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1974年联合国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世界人口会议,促使各国对世界人口的发展给予更大的关注。10年后,全世界控制人口增长的国家已有85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人口大国先后实行了以避孕节育为宗旨的人口控制政策。
“50亿人口日”又一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新闻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