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5(英语:Harbin H-5 Light bomber,北约代号:Beagle,译文:猎兔犬)轰炸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现为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参照苏联伊尔-28轰炸机,改进设计并试制生产的一种喷气式战术轰炸机,该机可在各种复杂的气象、地理条件下执行前线战术轰炸及攻击任务。
轰-5轰炸机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试飞成功。1967年4月,轰-5轰炸机通过国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随后装备中国空军部队 。该机于1984年停产,总共生产545架 。轰-5已经于2009年5月全部退出中国空军现役战机序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轰-5 | 国家 | 中国 |
外文名称 | Harbin H-5 | 飞机类型 | 前线战术轰炸机 |
次型/级 | 轰-6 | 首飞时间 | 1966年9月25日 |
研制单位 | 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制造厂 | 仿制原型 | 苏联伊尔-28(IL-28) |
研制时间 | 1963~1967年 | 衍生机型 | 轰-5甲、轰-5鱼雷机、轰侦-5等 |
服役时间 | 1967年4月 | 退出现役 | 2009年5月 |
中国仿制
新中国建国之初,就面临抗美援朝的严重局面。中国在大批引进苏联米格-15等战斗机的同时,也引进了苏联的几型轰炸机,其中就有苏联刚刚装备不久的伊尔-28喷气式轰炸机。中国在抗美援朝作战和东部沿海作战中,都曾实际运用轰炸机配合支援陆军。中国空军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发动的解放一江山岛的三军联合战役中使用了伊尔-28轰炸机,成功地掩护了登陆部队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的环岛防御工事和守军舰只。通过实战,中国军队高层意识到轰炸机的重要性,并开始规划中国国产第一代轰炸机。
中国政府曾计划获取苏联授权组装生产伊尔-28轰炸机,但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无法获得全部技术资料,中国航空工业部门只能通过已经引进的伊尔-28,进行测绘、仿制和局部改进伊尔-28的设计。由于哈尔滨飞机厂有维修护理苏式轰炸机的经验,逐渐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基础,中国航空工业管理部门将自行仿制伊尔-28的任务下达给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并将新机代号定为轰-5(H-5)。轰-5是中国首次研发的轻型喷气式轰炸机。在设计中,设计人员以苏联生产的伊尔-28为基础,根据中国航空工业的实际情况和使用部队的具体要求做了大量技术改进。
轰5 在伊尔-28 的基础上更改量达 40%,主要更改是:(一)将苏联原机两半扣合的结构改为普通结构,减重 110 公斤。
(二)机载设备则尽量与当时同期仿制的新型轰6 轰炸机通用,如采用轰6 的尾炮塔,引起了机尾结构的一些变化。经过这些修改,轰5 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除基本轰炸机外,轰5 还有鱼雷轰炸机、核弹投放机、HJ-5(轰教5)教练机和 HZ-5(轰侦5)、HD-5(轰电5)侦察、电子对抗机等机型 。
轰-5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试飞成功。1967年4月,轰-5开始量产,随后装备部队。1984年,轰-5停产。轰-5基型衍生出了轰-5甲,加大了航程,减小了起降滑跑距离 。
中国服役
轰-5轻型战术轰炸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轰-5是中国空军最早的核武器载机,既可挂载核弹,亦可挂载各种航空炸弹,正常载弹量1000公斤,最大载弹量 3000 公斤,即250公斤炸弹12枚或500公斤炸弹6枚。机上还设置有自动驾驶仪、 机械操纵系统和电传动操纵系统, 以及各种比较完善的电气、仪表、无线电等特种设备,保证飞机能在各种气象条件下飞行。轰-5飞机除了标准型外,后来又发展成系列,有侦察型、训练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