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劲旅
预定热线
029-85266316

心系国防教育

共筑和谐家园

历史上的今天-9月20日大事记
来源: | 作者:雄鹰劲旅 | 发布时间: 2023-09-20 | 239 次浏览 | 分享到:

♦ 1950年9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诞生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徽征集启事,征集到的稿件和图案虽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处,均未被采纳。全国政协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后中央美术学院)分别组织人力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重新开启国徽设计工作。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担任组长,成员有建筑学家林徽因,营建系教师莫宗江、李宗津、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罗哲文等。1950年6月,政协会议讨论的国徽图案中,清华大学设计的5颗金星方案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小组设计的彩色斜透视天安门图形方案受到与会者赞赏,并请两个专家小组综合几种不同方案的优点再做设计。

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自己家中召集设计组成员,传达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徽图案内容增加天安门和麦稻穗等元素的要求,讨论开展新一轮的设计工作。设计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绘制天安门立面图,有的研究国徽外形采用正圆还是椭圆,有的研究麦稻穗的形象以及它们的排列组合。张昌龄先生为研究齿轮形式特意去找清华机械系的老师请教绘制标准机械齿轮图的原理和方法……大家每提出一些方案设想后,就在梁、林两位先生的主持下,组成几个整体图案。

梁思成先生为国徽的设计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以高度的热情和爱国之心,夜以继日地研究、创作,甚至将家变成了工作室,餐桌上、沙发上随处可见国徽设计方案,每天来家里讨论国徽设计方案的营建系师生络绎不绝。因过度紧张和劳累,本来就体弱的梁先生病倒在床。我们馆藏的拍摄于1950年的照片,生动记录了病榻上梁思成手捧国徽设计稿与林徽因推敲、讨论的情景。

1950年6月20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徽审查小组会议上,参会人员对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方案各抒己见,最终选定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庄严典雅的清华设计方案。6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主持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国徽图案。

随后,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承担了将国徽从平面图案做成立体浮雕模型的任务。高先生不顾盛夏酷暑,精雕细刻,常常凝思几个小时才动一下刀。为使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符合于应用条件,高先生对国徽图案的细部进行了修改,如天安门的大小、华表的位置、红缦穿插的形态等,修改后的国徽图案,整体与局部变化更统一,更自然美观。有人认为国徽图案已经批准不应再做修改,高先生为此专门给毛主席写信陈述修改理由,得到中央的批准。国庆前夕,高庄、徐沛贞等先生带领营建系学生,完成了第一批各种规格的国徽模型的制作任务,并绘制了国徽图案的墨线图和断面图。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国徽图案及说明。新中国美丽而庄严的国徽终于诞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的图案均有其象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黄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 1981年9月20日 中国首次发射一箭三星成功

1981年9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区, “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携带着“实践”2号、“实践”2号甲和“实践”2号乙3颗卫星,从发射台上腾空而起。这次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苏和欧洲空间局之后,又一个掌握一箭三星技术的国家。

一箭多星,是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多颗卫星,在军事上又称为多弹头技术,它可以节省多枚火箭分别发射的耗资,并可减少不同火箭运载导致的卫星间轨道误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也反映了一国军事工业和航天技术的水平。

1960年,美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了两颗卫星,1961年又实现了一箭三星。接着,前苏联多次用一枚火箭发射多颗卫星。欧洲航天局在1981年也实现了一箭两星。

我国最早提出一箭多星的设想,是在1977年。但这一技术非常复杂,1979年7月28日,我国首次进行一箭三星实验,火箭升空5分20秒时因姿态失控而自毁。

为确保第二次发射万无一失,从研制单位到参试人员,进行了精心的测试和演练。1981年9月20日清晨5时28分4秒,“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一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上太空。卫星准确入轨后,各系统工作正常,不断向地面发送各种科学探测和试验数据。

“一箭三星”的成功发射,使我国的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对我国航天航空及国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原理

为了实现一箭多星,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首先是要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以便把质量更大的数卫星送入轨道。其次是需要掌握稳定可靠的“星-箭分离”技术,做万无一失。运载火箭在最后的飞行过程中,卫星按预告设计的程序从卫星舱里分离出来,不能相互碰撞,还需选择最佳的飞行路线和确定最佳分离时刻,使多卫星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一箭三星是一种优越的发射方式,它能充分地利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降低卫星发射成本,使相关联的多颗卫星保持密切配合。 

发射方式 

 一箭三星的发射常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把几颗卫星一次送入一个相同的轨道上。第二种是分次分批释放卫星,使各颗卫星分别进入不同的轨道。就是说,运载火箭达到某一预定轨道速度时,先释放第一颗卫星,使卫星进入第一种轨道运行,然后火箭继续飞行,达到另一种预定的轨道速度时,又释放第二颗卫星,依此类推,逐个把卫星送入各自的运行轨道。中国的“远征”系列上面级便可以做到精确将多颗卫星送入不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