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9月25日 八路军115师打响平型关战役

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全面战争开始。日军以优势的装备和火力,迅速攻占了华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威胁着山西省的安全。山西省是国民政府在华北的唯一根据地,也是重要的煤炭产区,对于抗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卫山西,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率领十余万国民革命军,在雁门关至平型关一线依托山脉和旧长城组织防御。同时,中共中央军委派出由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军第115师(即八路军第115师)前往山西与国民革命军协同作战。日军方面,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沿平汉线和津浦线铁路线南下,攻向太原;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沿平绥线南下,攻向雁门关。9月11日,察哈尔派遣兵团攻占大同后,主力沿同蒲铁路南下,与第5师团会合于平型关附近。日军企图突破国民革命军的防线,直捣太原。经过
9月20日,日军第5师团占领灵丘,22日占领东跑池,兵临平型关下;阎锡山得知日军西路援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正试图沿平行的山脉绕过平型关突破防线,遂作出一次较大的主动出击计划,策划25日以3个师的兵力,出长城合围平型关下的日军,歼灭日军于关外。计划由晋绥军郭宗汾71师、新编第2师以8个团总兵力15000人自西北出击,八路军第115师以4个团东南出击。关内守军诱引日军第5师团主力从当面来攻,出关的3个师从两翼合围日军。1937年9月23日,阎锡山以第6集团军名义下达“25日平型关出击计划”,当日仅115师执行了该计划。因日间日军以空中侦察跟踪中国军队动向,遂于夜间出击,出关袭击计划出敌不意,25日晨115师于乔沟伏击了相向而行的,于数小时内先后抵达的日军武装押运汽车队和辎重队两部,并击毙两部中佐指挥官,日军辎重队除7人幸存外悉数被打死。由于另8个团并未执行计划未出关及扩大战果,日军第5师团未受大的影响,仅暂缓攻势并派出部分兵力回防。结果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改编后的首战,也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胜利。八路军以劣势装备获得“歼灭”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200辆、缴获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掷弹筒20余具、步枪1000余支、军马53匹及其他大批军械的战果。这一战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震惊了日本军方,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然而,平型关大捷并没有改变平型关战役的整体局势。由于国民革命军其他部队未能配合八路军的出击,导致日军第5师团主力未受到严重威胁。9月29日,平型关西北方菇越口被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辖下混成第15旅团攻陷,国民革命军整条防线迅速瓦解,第二战区不得不下令全线撤退,并重新集结组织太原会战。多场防御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在华北、西北的治权宣告结束,日军成功占领并取得山西大同一带的煤炭资源。
♦ 1941年9月25日 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集中7万日伪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扫荡”。这次大规模的“扫荡”和反“扫荡”斗争持续了两个月。当时, 我军数千官兵和数万群众在河北易县的狼牙山藏身。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的西部的太行山东麓, 因其奇峰林立,巍峨险峻,状似狼牙而得名,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东大门,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9月23日凌晨,日军主力倾巢出动,在拂晓时分围攻易县北娄山附近的一分区驻地,从北管头沿东西水村向狼牙山推进,中午,日伪军已集聚在狼牙山下。晋察冀军区1军分区1团2营7连担负了分路掩护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7连第6班5名战士负责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按照原来的部署, 七连佯装成一团主力来吸引敌人主力, 再利用夜幕掩护和熟悉地形的优势, 伺机打击消灭敌人。24日夜色降临,在完成掩护群众突围的任务后,连长带着七连指战员沿着盘陀路向外撤离,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连队转移方向,5名战士吸引敌人火力, 继续掩护作战。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五人借着月光, 将团部留下的几箱手榴弹分束扎捆, 然后隐藏在棋盘陀最险要的“阎王鼻子”和“小鬼脸儿”两个据点。
25日清晨, 500多名日伪军向狼牙山发起攻击。敌人上山途中, 从东西水村往棋盘陀来的日军, 一路上伴随着地雷的爆炸而倒下。为了不暴露部队转移路线, 保障主力安全, 五名战士选择撤向棋盘陀顶峰, 战士们一面向顶峰攀登, 一面依托岩石和树林向敌人射击。敌人紧追不舍。由于敌人不熟悉地形, 有的中弹滚下山去, 有的踏落石头坠入深谷。而棋盘坨顶,是一条绝路。棋盘陀峰顶三面悬崖, 无障可凭, 无路可退。六班战士把敌人引向顶峰的绝路, 同时也使自己陷入困境。五壮士同敌人激战五小时,弹药用尽后, 就把石头石块砸向敌人。他们打光最后一粒子弹, 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 终因众寡悬殊难以支撑。最后关头, 五名勇士果断将所带枪支毁坏后, 纵身跳下了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殉国, 葛振林、宋学义二人跳崖后挂在绝壁的树枝上, 被当地百姓营救,幸免于难。
♦ 1949年9月25日 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指挥下开始进军西北,对国民党军实施战略追击。至9月,歼灭了西北地区国民党军大部,解放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挺进甘肃河西走廊,主力集结于酒泉、玉门、安西、敦煌一线,威逼新疆。早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就提出了解决残存国民党军的天津、北平(今北京)、绥远三种方式。8月,中共中央提出和平解放新疆的主张,并派出人员赴新疆做促进和平解放的工作。9月10日,曾担任过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年初到北平同中共谈判未归的国民党政府首席代表张治中,受毛泽东委托,致电国民党军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敦促起义。陶峙岳、包尔汉接受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9月23日,陶峙岳派代表到兰州,与彭德怀商谈和平解放新疆事宜。同时,陶峙岳和包尔汉共同挫败了新疆国民党军中的少数顽固分子企图破坏和平解放新疆的阴谋。9月25~26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先后通电,率所部7万余人起义。新疆宣告和平解放。
为稳定新疆局势,巩固国防,第一野战军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由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率兵团部和第2、第6军(欠第18师),从10月10日起,分别以空运、车运和徒步行军,由甘肃省酒泉、玉门、安西等地向新疆进军。第1兵团部于11月6日到达迪化。至1950年3月底,所属部队越过高山河流,穿过沙漠戈壁,长途行军1000~2000千米,克服了气候严寒、供应不足、交通不便等各种困难,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平息了国民党军起义部队中少数人组织的叛乱事件,在新疆民族军的接应下,先后进驻哈密、迪化、伊宁、阿克苏、喀什、和阗(今和田)等地。在此期间,国民党军起义部队于1949年12月下旬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陶峙岳任司令员。新疆和平解放和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对实现民族团结,加强边疆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