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劲旅
预定热线
029-85266316

心系国防教育

共筑和谐家园

历史上的今天-4月24日大事记
来源: | 作者:雄鹰劲旅 | 发布时间: 2024-04-24 | 56 次浏览 | 分享到:

♦1949年4月24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破太原

太原战役,自1948年10月5日起至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6个月20天,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城市攻坚战。此役,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阎锡山部和地方保安团13.5万余人,结束阎锡山对山西38年的统治,为我军进军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权时制宜,控制外围要点。太原城位于晋中平原北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国民党为维持其在山西的统治,在太原城修建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并在防线上修建5600余个碉堡。蒋介石还空运4个团1.1万余兵力和大量物资支援阎锡山。中央军委决定由徐向前、周士第指挥以华北军区第1兵团为主的18个旅11.5万余人,于10月18日发起对太原的进攻。正当我军逼近太原城郊、进行战役准备时,太原守军为抢粮和破坏我军战役准备,于10月1日以7个师分三路南进。第1兵团前委权时制宜,决定抓住敌脱离坚固工事的有利战机,提前发起太原战役,充分发挥运动战优势,求得在运动战中歼敌。经过11天的作战,我军迫近且部分地突破太原的第一道防线,歼灭敌军1.2万余人,攻克90余个据点,占领了武宿机场,并用炮火控制城北新城机场,断绝阎锡山获取外援的空中通道,达到孤立太原的目的。兵团前委原计划以城东南为主要突击方向,乘胜突破敌人外围防线。随着战役推进,发现城东南虽然地势开阔,利于部队机动,但守敌工事坚固,且重兵把守,即便攻下后也难以形成对太原的致命威胁。兵团前委果断改变计划,选择居高临下、俯瞰全城的东山作为主要突击方向。东山是太原城主要屏障,防线上有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和山头四大要点。10月16日,我军对东山发起进攻,激战至11月12日,控制了东山四大要点,歼敌2.2万余人。围而不打,开展政治攻势。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因此,太原战役既要歼灭敌人,又要保护文物古迹和工业设施。在解放太原的过程中,我军在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积极开展政治争取工作,从思想意志上瓦解敌人军心士气,取得良好成效。11月16日,中央军委出于战略考量,电示第1兵团“缓攻太原、围而不打”。第1兵团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以部分兵力坚守前沿阵地,监视敌军,主力转入休整。同时,广泛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第1兵团成立对敌斗争委员会,各师成立政治攻势委员会,团营设政治攻势中心领导小组,连设政治攻势小组。具体任务是了解敌情,分析形势,研究敌军心理,及时提出对策;培训骨干,总结推广经验,提高斗争水平;改进斗争方式,妥善安置投诚起义人员;实施会议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二是强调针对性。政策能不能奏效,加强宣传的针对性非常重要。阎锡山虽盘踞山西多年,根基相对牢固,但是下层官兵多为受愚弄、受控制、受奴役的对象。针对敌军复杂的心理状态,第1兵团对敌斗争委员会强调宣传内容着重揭露敌人的谣言和欺骗宣传,讲形势、讲政策、讲出路。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先后印发宣传品40余种50余万份。阎锡山部非常注重老乡关系,我军阵前喊话时,先听对方口音,再派出与其同县、同乡的战士、民工宣传政策,收到很好的成效。三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瓦解相结合。战场上的瓦解工作,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以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与军事行动相辅相成。为断敌空中援助,我军以一部兵力控制敌新修的机场。同时以小股部队袭扰敌军,杀敌士气。这场攻心战一直持续到攻城前夕,促使1.2万余敌军起义投诚。相当数量的敌军受影响,在攻打太原主城的战斗打响后,放弃抵抗,大大减少我军攻城部队的伤亡。多路围歼,全线解放太原。平津战役结束后,阎锡山见大势已去,乘飞机逃往南京。此时,太原守军仍有6个军17个师共7.2万余人。在前期开展卓有成效的政治攻势基础上,为形成绝对兵力优势,1949年3月,由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改建的解放军第19、第20兵团和2个炮兵师开赴太原,会同由第1兵团改建的第18兵团等部总攻太原,使太原前线解放军兵力达到32万余人。此时,太原守军粮弹殆尽,士气低落,而我军经过休整、补充,士气高涨,战斗力强。

4月20日凌晨2时,我军集中全部兵力分10路向守军发起攻击,首先分割围歼外围守军,而后会攻太原城。至22日,我军摧毁守军在城外的所有据点,全歼其太原外围5个防区的14个师,占领攻击城垣的出发阵地。为减少太原市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我军前线司令部向守军发出劝降最后通牒。在劝降无果的情况下,24日5时30分,攻城部队发起炮火准备,以1300余门火炮对城垣发起总攻。第20兵团首先由小北门东侧突破城垣,第18、第19兵团也相继由南面、东面攻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国民党军在防御太原主城过程中,将主城划分为数十个防区,守军主力被限制在各自防御区域内,区域与区域之间缺少联系,彼此孤立,机动兵力少,不利于相互配合和支援。我军以小群多路、穿插迂回的战术,很快将敌人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突击部队与敌人不纠缠、不恋战、猛打穿插,遇到顽强抵抗,以小型爆破手段,迅速开辟前进道路,向守军指挥中心快速穿插。在强大军事压力下,守军纷纷缴械投降,至10时,太原全部攻克,守军无一漏网。至此,太原战役胜利结束。


♦ 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1964年三届人大召开期间,当年积极倡导我国要搞人造卫星的知名科学家赵九章,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人造卫星研究工作。此建议很快得到聂荣臻、张爱萍、张劲夫等领导人和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支持。为了开展我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中国科学院于1965年9月,开始组建卫星设计院。在科学家钱骥领导下,科技人员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展开了论证,确定在保证可靠性基础上,卫星的各项指标要比各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一步,即发射一个连续信号。当时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影响巨大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科学工作者决定用电子振荡来模拟《东方红》乐曲。这是一个有中国特点,在技术上比较先进的识别信号。1966年5月,经国防科工委、中科院、七机部负责人共同商定,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一号”。1967年初正式确定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12月,正式命名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总体目标概括为四句话: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东方红一号”经历了模样、初样、试样和正样研制阶段,科技人员们艰苦奋斗,群策群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70年4月1日,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抵我国西北的酒泉发射场。1970年4月24日10点,运载火箭1、2、3级工作正常,卫星与火箭分离正常,卫星准确入轨。周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准备庆贺”!并于第二天在当时正在我国召开的3国4方会议上宣布:“为了庆祝这次会议成功,我给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一个礼物,这就是昨天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卫星事业正蓬勃发展。遥感卫星多次发射、回收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极轨气象卫星发射成功。这一系列的胜利成果,标志着我国卫星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水平,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卫星事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