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是一种比剑更短小的刺砍两用兵器。其外形与剑相似。由于它短小易藏,多是作为近身格斗,贴身防卫或暗杀的适宜兵器。中国武术器械,短剑或狭长的短刀。其首形状类匕(古人取食的器具),因而得名。
据传尧、舜时已有匕首。匕首短小锋利,携带方便,是近距离搏斗的有效武器。其用法主要有击、刺、挑、剪、带等。演练时有单匕首和双匕首两种形式。匕为古代膳食器,即勺。因其类短剑形态上像匕,故名。
秦始皇攻打六国,积怨甚深,每游必重甲护身,「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这是《战国策》所载著名的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一句。「图穷匕见」更是妇孺皆知的传奇。
由来:匕首是一种尖而薄的冷兵器,但在古代汉语中, "匕"最初用来指一种取饭用具,类似现代使用的羹匙。匕首指双刃或单刃的短刀或短剑。
中国最早在夏代就出现,一开始为青铜制,到了战国时期因铁器的发达改用钢铁制。一般作为近战防备武器,可以对目标投掷或突刺。此武器由来已久。《史记·吴太伯世家》:"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司 马贞索隐:"刘氏曰:'匕首,短剑也。'按《盐铁论》以为长尺八寸。《通俗文》云:'其头类匕、故曰匕首。短刃可袖者。'"是短兵器的一种。甚至摔破石头就可以制作。由于制作极度简单,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一定有这种东西。
匕首携带方便,容易隐藏,所以即使在火炮发达之后,仍然还是军人无法离手的原始武器。因而型态也是千差万别。一般说来它的长度是介于小刀(Knife)与短剑(Short sword)之间,但其实很难明确地区分。由于长度短,几乎只能对近身的敌人使用,但危急时可以作投掷攻击也是很具有魅力的特点。
作用:汉代匕首常常与长剑并用。军队中除装备常规兵器外,有的也配有匕首以备急用。一般官吏除了佩剑还带有匕首,防身自卫,以防不测。剑首为环形,状似纱帽,剑格向下分,剑茎宽平,刃的近尖处忽窄,柄近刃长,与先秦的形制显然不同。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乐府·结客少年场行》说:"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由来百夫勇,挟此生雄风。"可见匕首与剑往往并提,匕首长久以来以其独特的功能普遍为兵家武士、行者侠客所用,作为一种近战辅助兵器而流传至今。
发展:匕首剑体短的一种,匕首的年代久远。石器时代即有石匕首。现今所用匕首,长约七八寸,多为钢制,有单刃和双刃之别,双刃之匕首中有脊,两边逐锐,头尖而薄。匕首的基本击法有刺、扎、挑、抹、豁、格、剜、剪、带等。其练法有单匕首练及匕首与其他兵器对练等。但一般匕首都为双使。
匕首剑体短的一种。别称有短剑、小剑、叉子、插子。
梅花匕首 其形状为两端有枪头的锐器,一尺二寸长,铁制材料,手握当中,握手其杆为圆形或方形,上面缠绸带,握手处有一个月牙形护手刃,使用时,左右手各持一把匕首 。
匕首的年代悠远,石器时代即有石匕首。至商、周发展为青铜或铁铸成。至汉代军中骑士多配有。晋代张载《匕首铭》云:"匕首之设,应速应近,即不忽备,亦无轻念。利用形彰,切以道隐"。
著名事件: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荆轲刺秦王"就是使用匕首进行暗杀的经典例子。荆轲先是利用匕首体积小,便于隐藏的特点,将剧毒的匕首裹于地图中,猛刺向秦始皇。失败后,又利用匕首轻便,孤注一掷地将其掷向秦始皇。虽然暗杀终告失败,但荆轲与匕首留下了一段佳话。
匕首与剑一样,容易隐藏,因此作为刺客的常用兵器。北魏末年,尚书令尔朱荣控制朝政,孝庄帝元子攸不甘心当傀儡,一直快快不悦,早有图荣之意。一次,因子攸生子,尔朱荣前来祝贺,子攸就把卫兵埋伏在明光殿东廊。当尔朱荣就座时,忠于子攸的光禄少卿鲁安,领军护卫李侃"抽刀而至",尔朱荣见状用坐椅抵挡。子攸在膝下藏有一把短刀,就拿起来,一手刃之,安等乱斫",结果把尔朱荣及其两子全部杀死。唐太宗时,即墨人王君操幼时,父亲被乡人李君则所杀。二十年后,"君操密袖白刃刺杀之,刳腹取其心肝"。他用的也是匕首。
匕首作为无声杀敌的利器,历来为兵家和情报人员所重。西方至今用"斗蓬与匕首"式的人物来形容间谍。美国特种部队的徽记就是两枝交叉的箭,中间一把匕首。笔者认为,军用匕首逐步由以往用途单一的双刃短剑型,向多用途单刃猎刀型转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军用匕首与刺刀相互结合,向格斗、生存多用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