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年10月11日 李鸿章开始与八国联军的艰难谈判

1901年(光绪27年)7月25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朝廷在北京与英、美、德、法、俄、日、意、奥、西、荷、比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上签字。谈判结束后,中方与联方共同举行记者会,期间,“倭瓜国”(日本)钦差大臣小村寿太郎以胜利者的姿态,使出一个损招,用汉字来炫耀武力,意在羞辱清廷、羞辱李鸿章。小村寿太郎得意地说:“日本一楹联大师早就出了一片上联,向公众诚征下联,然久久而不得,今天只好求教于楹联发祥国的大师了。”他随即对李鸿章说:“大人乃当今国学名士,恳盼赐联。”之后即亮出一张白绢,上面用汉字写着:“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这是片拆字联,意思为:日本驾神马,张满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光“大王”就有八个,且个个举世无双,单戈匹马就能踏平中国!李鸿章用斜光瞥了一下这二十一个字,怒不可遏,但强压怒火,思忖片刻,一气呵成,回敬了如下二十一个大字:“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此下联也是片拆字联,与上联针锋相对,接得严丝合缝:日本萎靡不振,却欲抢我大清龙衣,其实不过是“魑魅魍魉”四种小鬼。这些东洋鬼子屡屡犯边,如斗胆进犯我中原,即合手将其擒拿!李鸿章的文才、急才,其爱国情怀,跃然绢上。在场的中国人见此奇联,无不拍手称绝,深感中堂大人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在此,着重介绍下“倭瓜国”(日本)钦差大臣小村寿太郎:小村寿太郎是积极主张侵略中国的所谓"日清开战论"倡导者,被称为"开战之急先锋"。出任驻华代理公使后,他竭力搜集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产业、民族风俗,以及列强在华活动等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回本国"。由于小村寿太郎身材矮小,为人狡猾奸诈又善于盗窃情报,到任后不久,北京外交使团各国公使就送给他一个"鼠公使"的绰号,以讽喻他向老鼠一样狡黠机诈。在有多国公使的记者会上,唯独倭人国的小村寿太郎跳出来以对对联的形式羞辱李鸿章及大清国,充分暴露了他向老鼠一样狡黠机诈的嘴脸。《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签订时是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作为当事人,李鸿章当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面对倭人的羞辱与挑衅,李鸿章的机智应对可谓是一池死水中泛起的一点涟漪,带给国人的是些许的希望与安慰!正如代表中国参加东京审判的法官梅汝璈所说:“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 1937年10月11日 淞沪战线大场之战爆发
1937年10月11日,日军突破淞沪战场中国守军第一道防线后,发动了大场战役。日军凭借战车及优势炮火的掩护,由蕴藻浜北岸强渡苏州河,中国守军左翼兵团、中央兵团主力,构成以大场为核心的环形防御。日军则对中国守军形成马蹄形包围圈。中国军队顽强阻击日军,激战几昼夜,给敌人以大量杀伤。
10月15日,中国守军第二十一集团军奉命增援大场。17日,秦庆武团1400余人全部牺牲。18日晚起,中国守军左翼兵团第六十六军,中央兵团第四十八军和八十七师等部,以3万兵力组成3路敢死队,实施反突击,激战数昼夜,大部战死。日军倾其兵力大举反攻。25日,大场阵地被日军攻陷。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四面受敌,被迫战略转移,撤至苏州河阵地,战场从市区北郊转入市区。
♦ 2000年10月11日 中国工程科技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国际会议
2000年10月11日,建国以来中国工程科技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国际会议——2000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工程科技架起了科学发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可以预料,21世纪必将是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科学技术进一步高速发展的世纪。这次大会是在世纪之交,中国工程科技界和国际工程科技界的一次盛会,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工程科技界的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回顾百年来工程科学技术的成就,探讨新世纪发展工程科技、造福人类社会的大计。江泽民说,工程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一个最重要因素。科学发现推动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原理,工程科技的使命则是把科学原理变成改造世界的能动力量。他说,电力网、通讯、交通运输、水利和供水等系统工程的建立与普及,是20世纪工程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电、核能、航空航天、计算机、基因组工程等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成为工程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江泽民说,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工程科技的巨大支撑。中国政府和人民高度评价中国工程师们所作出的贡献。我们为拥有以詹天佑、茅以升、李四光、钱三强和健在的钱学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际著名工程师而自豪。工程师是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也是新兴产业的积极开拓者。尊重工程师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大批工程科技人才,是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中国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原因所在。他说,世界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向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更好地保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宋健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上,6位演讲人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其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依德利斯博士作了题为《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演讲,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作了《探求自然界的基本构造》的演讲,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沃尔夫教授作了《21世纪计算与信息技术面临的挑战》的演讲,剑桥大学校长布鲁斯爵士作了《合作研究———解决科研经费的有效途径》的演讲,德国弗朗霍夫研究学会主席瓦耐克博士作了《架起科学与经济之间的桥梁》的演讲,上海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作了《工程科技与城市经济》的演讲。开幕式后,大会分别对信息、生物芯片、新材料、环境、先进制造及运载技术、能源、土木工程及农业8个领域的工程科技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