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国防教育
共筑和谐家园
.今天是全民国家安全日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是为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节日。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设立背景
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国家加强国家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中国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非传统领域安全日益凸显,因此,制定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国家安全法,是应对国家安全新形势的需要。历史大事记
♦ 1942年4月15日 中国远征军解仁安恙英军之围
1942年4月15日,英印军第一师在缅甸仁安羌油田被日军包围,水源断绝,粮食将尽,无再战之力。该师师长电报英军总部亚历山大将军,请求火速解救,否则就要投降。
4月19日,英军总部在梅苗召开会议。亚历山7大提出第一师请求解救的电文,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孙立人师长说:“不能投降,投降就是同盟国的耻辱。”亚历山大说:“怎么办?”孙说:“要去救。”亚说:“谁去救?”孙说:“我去救。但有两个要求:一个要求是在两个小时内给我80辆汽车,另一个是48小时内不准投降。”为解英军之围,新三十八师迅速西移。刘放吾团长领着第一一三团官兵,分乘八十部汽车向拼墙河开去。师长命令第一一三团全部渡河。部队在运动中被敌发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华军夜以继日向日军采取猛烈的攻击。逼日军后退,对日军进行了反包围。日军伤亡惨重,弃尸1200多具向马圭逃窜。孙立人部救出英印第一师和装甲第七旅官兵7000余人,马千余匹,各种车辆300多辆,并救出被日军俘去的英军、美国教士、新闻记者等共500余人。
仁安羌大捷使英印第一师绝处逢生,创缅甸保卫战中一大胜利,轰动英伦三岛,一扫英国人对中国军队的偏见和轻视心理。英印军第一师将领斯利姆、斯迈思和斯高特向孙立人和新三十八师一再道谢。
♦ 1959年4月15日 我国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下水
历史背景
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万吨远洋船,被列为《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当时,第一机械工业部把设计任务交给第九局第二产品设计室。设计人员仅用3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整个施工设计图纸,比过去5000吨货船的设计周期缩短了3/4以上。年末,交通部远洋运输局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委托一机部所属的江南造船厂承造,双方于1959年1月正式签订了协议书。
1959年初,万吨船正式投料开工。第一道工序放样就遇到放样楼场地不够长,无法进行线型放样的难题。放样工人们经过研究,采用按比例缩小3/4的方法,解决了场地问题,并采用了线型活络多用样板,替代单用样板,既提高工效,又节省材料,结果用12天时间完成原计划15天的放样下料任务。在进入船体装配之前,有关技术人员参阅了数百份图纸资料,并研究学习苏联的造船经验,采用三岛建造法代替过去的双岛建造法,使万吨船底板一上船台,即可分三路同时施工,从而大大加快装配速度。当万吨船分段进入船台装配大合龙,船体车间立即派出全国先进集体严纯辉小组等分别担任前、中、后三岛的装配任务,开展劳动竞赛。工人们苦干实干加巧干,大胆改进装配工艺,创造了隔舱的傍板相互对准水线吊装的定位方法,使装配工效提高4倍多。万吨船有3根人字桅杆,每根高20余米,重20余吨。当时江南造船厂最大的吊运设备是40吨高架吊车,高架吊车高度只有30米,实际只能吊28米,而桅杆和船台以及船体甲板加起来的高度超过30余米,因此吊装人字桅杆成了重大技术难题。经过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运用平衡木的原理,把桅杆吊到甲板上,然后在底脚处烧“马”稳住,再用卷扬机慢慢地拉直竖起来,一次吊装成功。正当万吨船开工建造之时,中共上海市委号召全市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造船安装工人通过技术革新,提前完成万吨船主机轴系拉线、照光、安装任务;电气工人安装成航海仪器电罗经;坞吊工人创造了以砂箱代替楞木的下水新方法,改进了新船下水工艺。据统计:江南造船厂围绕万吨船生产技术关键,实现了300多项重大技术革新,改进设计和工艺180余件,大大促进了造船速度,提高了产品质量。万吨船主要结构的焊缝优质率达到98%以上,节约钢材43.5吨,船壳建造成本降低5.5%。大船下水需要潮水配合。有关方面测算:1959年4月26日黄浦江有大潮水。因此,工厂领导的意图是万吨船于4月26日下水,船台周期60天,比1958年建造5000吨“和平28”号的70天船台周期又缩短了10天。当时,造船工人们劳动热情高涨,他们屈指一算,4月15日也有大潮,因此要求把下水日子再提前11天,船台周期为49天。工厂领导经过慎重研究,最后正式确定:万吨船定于4月15日下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下水前的工作于4月13日提前准备完毕。1960年4月15日下午,江南造船厂为国内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船举行下水盛典,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陈丕显和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副市长曹荻秋,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上海市海运局的领导以及各兄弟单位的嘉宾等参加了下水典礼。上海市海运局领导代表交通部宣布新船命名为“东风”号的决定。
研发过程
“东风”号的胜利下水,上海《解放日报》、《新闻日报》、《文汇报》以及《人民日报》等分别用头版头条醒目标题和较长篇幅作了“东风”号下水的报道。“东风”号是大协作的产物。船用高强度低碳合金钢材是冶金部钢铁研究所与鞍山钢铁公司共同研究成功,由鞍钢生产的。船用主机是上海沪东造船厂试制的中国第一台8820匹马力的低速柴油机。船用电罗经是上海航海仪器厂试制的中国第一套电罗经。其它船用辅机、仪表仪器等配套设备的协作单位涉及全中国18个部、16个省市所属的291工厂和院校,这些协作单位为“东风”号提供了2600多项器材和设备,其中包括40余项新试制的船用产品。1962年8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交通部、三机部等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就“东风”号试制的设计、设备配套等问题作了研讨。会议决定适当降低原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配套设备以国产为主,适当采用少量的国外产品。经国家科委审查决定,立即着手修改技术设计,成立技术鉴定工作组、设备配套工作组和8820匹马力柴油机技术工作组。
1963年2月,技术设计的修改工作全部完成;1964年7月,施工设计已基本完成,配套设备已大部分落实,安装施工继续进行。
1965年6月,沪东造船厂制造的8820匹马力船用低速柴油主机运到江南造船厂。该机重达400余吨,当时江南造船厂还不具备整机吊装的条件,经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多次研究,最后定出拆装方案,采用将柴油主机分成三大件,在吊杆船前舱压载水,将主机稍加横倾的吊装方法,完成了主机的吊装任务。1965年8月,“东风”号的机舱辅机和设备进行系泊试验,获得成功;10月,8820匹柴油机以及所属辅机和设备码头试验提交完毕,各种制冷机以及附属辅机设备也结束了系泊试验,提交验收。10月5~15日,“东风”号在长江口进行轻载试航、技术鉴定工作组成员随船试验,多次进行技术检查和分析,认为从轻载试航的技术状态来看,“东风”号已具备重载试航的条件。同年12月14日,“东风”号离开上海港在长江口调整导航仪器试验;15日离长江口北上;16日下午到达青岛。在青岛载货9806吨、油684吨、淡水1184吨,吃水平均为8.46米,排水量为17082吨,符合重载试航要求。“东风”号于20日离开青岛出海进行各种试验,至28日,各项试验结束,返回上海港卸货。试航途中,两次遇到9级强风,但仍全部完成国家鉴定大纲所规定的试验项目。船速达到17.3海里/时,超过了原设计16.65海里/时的要求。1965年12月31日,“东风”号竣工交船。翌年,经国家船舶检验局检验,它的快速性、装载量、钢材消耗量和机舱长度等指标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