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国防教育
共筑和谐家园
♦ 1958年10月2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炮轰金门
背景
国内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支持下,不断派遣陆、海、空军,以金门、马祖等岛屿为前哨据点,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袭扰和破坏活动,妄图进而"反攻大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以东的金门岛(含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总面积为147平方公里,经国民党军多年设防,到50年代中期,已构成坚固筑垒地域、1957年底,金门设有防卫部,胡琏为司令,辖6个步兵师和特种兵部队共8.5万余人,其中有炮兵31个营又2个连,火炮380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全面溃败,退守台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陆形势一片大好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准备进行解放台湾的战役。按照毛泽东主席的部署,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三步走战略为:第一,掌握海峡制空制海权;第二,扫除周边岛屿的国民党势力,建立渡海基地;第三,预计于1950~1951年间发起全面的渡海战役。虽然1949年解放军发起金门战役失利,渡海部队三个团全军覆没,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在为解放台湾进行渡海作战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从未停止。
1949年金门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未能攻下金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解放军渡海攻台难度倍增,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政府隔台湾海峡对峙的态势基本确立,但是,在此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前发起万山群岛战役,解放了广东省的万山群岛。1955年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协同发起一江山岛战役,解放一江山岛。此后,台湾当局控制的地区仅限于台湾岛、澎湖列岛、台湾周边岛屿以及大陆沿海的金门岛和马祖岛。金门岛和马祖岛是台湾当局控制的离大陆最近的地区。而金门岛解放军三个团被全歼的战绩也成为众多解放军将领心中一块永远的痛。
朝鲜战争刚刚结束,大陆立即着手在东南沿海修建鹰厦铁路,浙闽、赣闽、粤闽战备公路,及福州、龙田、漳州、晋江、惠安、连城机场,1955年-1956年,铁路、公路及六大机场相继完成。1956年解放军仿制苏联米格17的歼-5亦试飞成功。但是在台海一带,解放军一直不占有优势。国民党空军始终占有台海上空的制空权,国民党空军战机时常来到大陆进行骚扰和轰炸,国民党海军也基本占有制海权,解放军海军在没有大型战舰的情况下一直采用海上游击的方法和国民党海军周旋。在国内稍稍安定的情况下,为了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继续执行毛主席的解放台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需要发起对台作战,争夺沿海制空、制海权。
国际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内部分裂,造成长达45年的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国际格局。在壁垒分明的"不亲美、则亲苏"的国际大环境下,"一个中国"认知下的毛泽东及蒋介石的国共统一之战继续进行。"8·23"炮战便是在美苏对抗最激烈的初期发生。
毛泽东早在1950年3月28日就拟定"先打定海、再打金门"的战略。到1955年,解放军以其三军近岸作战优势,逐次完成扫平以舟山群岛(含登步岛)、大陈群岛(含一江山岛)为主的两大浙江外海国民党政府海空基地的目标。国民党政府在台的"美援中央军",一败再败。毛泽东及解放军受浙江外岛连胜鼓舞,以往对三栖渡海攻岛能力之疑虑遂告降低,认为美国不会因外岛而援助国民党打硬仗,遂实施第二阶段战略:扫平福建省外岛金门、马祖的国民党军队。
至于台美同盟关系下的蒋介石,"8·23"炮战前,国民党军队对福建解放军的积极备战早有情资,但不能判定解放军是打金门还是马祖,甚至同时进攻两地,只能命令积极备战。炮战开始后,蒋介石自知若听从美军顾问团之建议撤离金、马守军,军事上除损兵折将、"丢失国土"外,将更丧失直接掩护台湾或未来反攻大陆的金马基地。因此为了台湾民心士气及"国家"安全,国民党军必须坚守金门、马祖。
蒋介石更认为,如果对解放军采用持久战,可能造成美苏于台海直接意外冲突的附加效应,美军若积极"抗俄",便是国民党军退守台澎金马9年后,配合美军支援反攻、雪耻复国的起点。而国民党军队另一个获益,与解放军向苏联请调武器一样,便是空军自美军取得响尾蛇导弹、装甲兵获得M42、M24战车;炮兵接收8英寸榴弹炮、海军加装鱼雷干扰器等先进兵器,并促进台美基层官兵间的协防患难情感。
由此可知,"8·23"炮战,两岸虽然不脱苏联及美国的政治干涉与军事援助,但在第一线的运筹帷幄中,国共两党统帅根本只是将美苏作为遂行其战争较量的后勤仓库,而一切战争决策仍呈现出蒋介石、毛泽东这两位长期对手,在统帅意志及政策战略上的主动较量。
作战经过
1958年7月,在美国、英国先后出兵侵略黎巴嫩、约旦之际,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支持下,企图趁火打劫,叫嚷"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并于7月17日下令其陆、海、空军处于特别戒备状态。国民党军连日组织军事演习,出动弋机对大陆沿簿地区进行侦察挑衅,一些高级将领到金门、马祖活动,金门岛上的炮兵还轰击福建沿海村镇。据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加强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决策,指示空军和地面炮兵立即行动,空军转场入闽越快越好,地面炮兵和海岸炮兵封锁金门及其海上航道。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海军、空军、炮兵及福州军区迅即调动部队,调整部署。至8月中旬,福建前线部署了地面炮兵36个营、海岸炮兵6个连共450余门火炮,海军高速炮艇4个中队、鱼雷快艇3个大队、猎潜艇2个大队共80余艘舰艇,空、海军航空兵9个团卫2个大队、1个中队共200余架飞机。从7月27日起空军航空兵还进行了几次空战,击落击伤敌机10余架,基本上夺取了制空权。
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国民党军指挥机构、炮兵阵地、仓库等重要军事目标首次实掩大规模炮击。守军炮兵还击,但很快被压制下去。此次炮击持续2个多小时,毙伤守军600余人,击伤大型货轮1艘。24日,人民解放军炮兵和鱼雷快艇、护卫艇配合作战,击沉、击伤敌大型运输舰各1艘。9月8日,炮击5个多小时,发射炮弹2.17万发,轰击金门重要军事目标和停泊在金门料罗湾的舰艇,击沉、击伤满载弹药、物资和人员的登陆舰各1艘,迫使护航的美国军舰仓皇撤至外海。11日,炮击3个多小时,拉射炮弹2.5万余发,摧毁岛上军事设施10余处,正在料罗湾靠岸卸载的国民党军运输舰和护航的美国军舰慌忙逃离金门海域。9月中旬,福建前线地而炮兵增至14个团卫7个营、14个连,海岸炮兵增至8个连。此后,对金门进行中小规模炮击和零炮射击。在金门被全面封锁,守军处于严重困境的情况下,台湾当局扬言要轰炸福建、江西,力图使美国与其共同作战,进而反攻大陆。美国政府则害怕越陷越深,于9月下旬开始将其在台湾海峡的兵力撤到日本,但不愿放弃侵略政策,便玩弄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要台湾当局放弃金门、马祖。为反对美国这一阴谋,扩大姜、台矛盾,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于10月5日决定实行"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方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暂停炮击7天,以观动静。13日,彭德怀又宣布炮击再停两星期。但19日美国军舰又侵入金门海域,为国民党军运输舰护航。中共中央军委遂决定提前于20日恢复炮击。炮兵发射炮弹8000余发,击中国民党军运输舰3艘、大型货船1艘、运输机1架、阵地和观察所10余处。21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台并继续玩弄"两个中国"的阴谋,与蒋介石签署联合公报。针对这一行动,福建前线部队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实行双日不打单日打。1959年1月3日,金门国民党军炮兵突然向大嶝岛滥施轰击,炸死托儿所儿童31人,炸伤17人。福建前线炮兵于7日实施还击,发射炮弹2.6万余发,击中金门炮兵阵地12处、观察所15个。至此,福建前线部队共进行7次大规模炮击、数十次中小规模炮击、近千次零炮射击,并进行13次空战、3次海战,共毙伤国民党军7000余人,击落击伤飞机36架,击沉击伤舰船27艘,给予国民党军以有力惩罚。
炮战战果
大陆方面记录:击落国军空军战斗机18架、击伤19架,击沉舰艇7艘、击伤17艘,击毁水陆两用输送车14辆、缴获1辆,摧毁工事327处, 汽车9辆,雷达、电台7部,各种火炮30余门,毙伤国军中将以下官兵千余人,俘飞行员3名,而解放军被击落、击伤飞机11架,损失鱼雷艇3艘、伤1艘,被击毁火炮32门、汽车8辆,伤亡官兵460余员、民兵群众218名。
台湾当局方面记录:在一百余次大小炮战中,解放军被击毁野(高)炮221门、炮位86处、炮兵掩体21座,油弹储存所17座、各型车辆96部、兵营4座,国军只损野(高)炮14门、油弹库1处、码头栈埠2处;双方海军18次大战,国军与共军损失为2:108(含击沉共军机帆船86条);双方空军10次大战,国军与共军损失为2:32。(基本不靠谱)死伤最多的军种为通讯兵,当有线通讯被炸断时,通讯兵必须背着通讯线圈,匍匐前进爬出碉堡去接通,在炮弹如雨的情况之下,前仆后继地誓死完成任务,反倒是于此次炮战中,炮兵的死伤较少。目前金门菜刀大卖到现在,其所用的钢材就来自当年大陆方面打来的47万枚炮弹。
♦ 1962年10月20日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事件背景
中印边界分东、中、西三段,全长2000公里,虽未正式划定,但存在着一条双方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1951年,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此后,印军侵占了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
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在其无理要求遭中国政府拒绝后,便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 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和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宣扬: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
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12日,他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14日,印度国防部长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接着,他又乘飞机赶到靠近中印边界东段的印度边境提斯普尔城,进行军事部署。随即印军在东段大量增加兵力。17、18两日,入侵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中国政府和边防部队遵照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
但是,为了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中国政府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中央军委立即对反击作战作出指示:军事指挥工作,政治动员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务必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切实做好。指出,此次对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指挥部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司令部副参谋长石伴樵,政治部副主任吕义山,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
事件经过
1962年9月20日,命令印度军队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克节朗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击,10月10日,向东段的中国尺冬哨所攻击。印度向中印边境集结重兵,在东段,部署了1.6万余人兵力;在西段,印军部署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余人。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面对印度军队的猖狂侵略行径,中国政府、中央军委决定实施自卫反击作战。反击作战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始至28日止。10月20日,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克节朗地区印军部署前重后轻、翼侧暴露的特点,采取两翼开刀、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集中主要兵力,向印军第7旅左右两翼发起攻击,迅速攻占枪等、卡龙、克宁乃、沙则等地;以一部兵力在山南军分区协同下,向印军正面扯果布、邦冈丁攻击,一部兵力向左侧后章多迂回攻击;昌都、山南、林芝军分区各以一部兵力对当面之敌实施反击;配合主要方向作战。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山、峡谷、密林等天然障碍,攻克了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重要据点,迅速瓦解了印军部署,印军溃不成军,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发展进攻,23日进占达旺。此战,歼灭了印军第7旅,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对侵入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印军据点发起攻击,边防部队在高山缺氧、气候严寒的边境地区,对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强攻,全歼守敌;尔后向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区转用兵力,战至28日,清除了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37个。在东段克节朗地区作战取得胜利的形势下,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印度政府再次拒绝这一和平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进行战争动员,调整部署,至11月中旬,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增加到3万余人。11日、14日、16日,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全线反扑。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再次向入侵印军实施反击作战。第二阶段作战自11月16日始至21日结束。东段瓦弄方向,西藏边防部队某部于16日对印军第11旅发起反击,于21日进至金古底,逼近了传统习惯线;在东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成线式配置、前重后轻的特点,18日,对印军进行多路攻击。19日,攻占了邦迪拉,随即展开搜剿、追击作战,于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印军据点。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班公洛地区的印军侵略据点。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历时1个月,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在西段,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共毙、俘印军87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12月1日至1963年3月1日,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北地区。随后,中国政府又向印度政府交还了缴获的大批装备,释放了3900名被俘官兵。
事件结果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
历史影响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边防部队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战区自然环境恶劣,部队机动、指挥、协同不便;交通线长,运输补给困难。中央军委灵活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原、严寒、山高、谷深的困难,大胆运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手段,发扬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紧紧依靠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