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劲旅
预定热线
029-85266316

心系国防教育

共筑和谐家园

历史上的今天-9月7日大事记
来源: | 作者:雄鹰劲旅 | 发布时间: 2022-09-07 | 49 次浏览 | 分享到:

♦ 1853年9月7日  上海小刀会起义

小刀会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成立于福建厦门的民间秘密团体,其来源有两种,一属天地会支派,一属白莲教支派,而1851年传到上海的上海小刀会属天地会支派,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推动了上海人民的反清斗争走向高潮。咸丰二年(1852年)青浦县天地会首领周立春(1814~1853),率领白鹤江一带农民发动抗粮武装斗争,进攻县城,冲进县衙门,活捉知县余龙光。咸丰三年七月十三日(8月17日),徐耀(?~1855),领导嘉定千余人起义,冲进嘉定县城,驱逐知县冯瀚。八月初三,周立春、徐耀领导第二次嘉定起义,占领了嘉定县城,并以"义兴公司"名义发布告示:"本帅……师兵伐暴,志在扫除贪官污吏,并勿扰害良民。"小刀会领袖刘丽川(1820~约1855)、潘启亮(?~1865)联合福建帮小刀会首领李咸池、陈阿林等在上海起义,迅速占领了上海县城,击毙了上海知县袁祖德,活捉了苏松太道吴健彰。起义军最初不过千人左右,几天之内发展到万人以上。小刀会起义后,迅速向四郊发展,占领了宝山、南汇、川沙、青浦等县城,一度克复了太仓。起义当天建立了革命政权,称大明国,刘丽川被推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李咸池为平胡大都督;陈阿林为左元帅,总理军务;林阿福为右元帅,兼署上海县事。刘丽川发出安民告示:"城厢内外,勿用惊迁。士农工商,各安常业。方今童君昏聩,贪官污吏,布满市朝。鞑夷当灭,明复当兴。","本帅已严饬部下兵丁,不得取民间一物,不得奸民间一女。违者重究,各宜凛遵勿违。"当天晚上,刘丽川公开宣布:起义军与太平天国有联系,奉行太平天国的法令。十三日下午,刘丽川正式向各国驻上海领事公布:起义军建立的政权是"太平王的部属,在太平王的指挥下一致行动"。刘丽川还给天王洪秀全写了一个奏报,说小刀会"率千义勇,立定上海","保护居民辅户,安业如常"。希望"主上早命差官莅任","以顺天心,以慰民望"。太平天国得到消息后,东王杨秀清写了一道檄文,欢迎刘丽川"率众来归"。驻守镇江的罗大纲还在仪征各码头制造皮篷小船600只,去上海接应小刀会。因当时天京受到江南、江北大营的围困,分兵东下接应的计划未能实现。尽管如此,小刀会却一直奉洪秀全为领袖。不久,刘丽川将大明国改称太平天国,自称"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小刀会占领上海,江南大营主要饷源的江海关税收陷于停顿,漕粮海运也受到影响,故清政府急忙从江南大营抽调兵力,由署江苏巡抚许乃钊(?~1870)率领到上海镇压。八月底,上海四郊各县,相继被清军夺回,小刀会退回上海,由进攻转入防御。英、美、法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公然支持清政府,镇压小刀会起义。他们策划救出了被起义军俘虏的道台吴健彰,将其隐藏在美国领事馆。咸丰四年六月初五(6月29日),代理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派吴健彰与美、英、法三国驻上海领事谈判,签订了"协定"九款,成立税务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中国海关。从此,中国的海关沦入外国侵略者之手。随后中外反革命势力进一步勾结,采取"按段筑墙,杜绝接济"的办法,从上海县城北门外修筑一堵墙,隔断城内起义军和郊区及租界的联系,使小刀会失去粮食和其他军需品的供应来源。十月,法国侵略军头子辣厄尔宣布"法军对叛军进入包围战争的状态",并于二十五日伙同清军,突破北门城墙,进攻上海县城,英国驻沪领事阿札国(1809~1897)也随军出动。此后侵略者与清军相勾结,长期围困上海,屡次向城内起义军发起攻击。起义军曾于十一月打退侵略者的进攻,毙伤法军40多人、清军2000多人,但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被迫于咸丰五年正月初一(2月17日),弃城突围。1855年(咸丰五年)正月初二(2月18日),刘丽川率领一支起义军,到达上海近郊的虹桥。在同敌人激战中,刘丽川、陈阿林、徐耀、周秀英等相继壮烈牺牲。潘启亮率领一部分起义军参加了太平军。上海小刀会起义,一共坚持了17个月之久,狠狠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上海小刀会起义,一共坚持了17个月之久,狠狠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 1901年9月7日 《辛丑条约》签订

当时清朝政府内部有将首都迁往内地(西安)继续与联军作战的建议。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可靠的军队了。义和团已经被战败,山东以南省份的总督们早在义和团期间就已经与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违抗清政府支持义和团的决定。因此清政府决定签署这个条约来保全自己。光绪二十六年五月(1900年6月)下旬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一再溃败。六月上旬,慈禧太后改任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命其从速来京,全权与各国协商议和。七月十三日(8月7日),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列强谈判。二十一日,北京沦陷。慈禧太后在逃跑途中命荣禄、徐桐、崇绮留京乞和。八月初三,再派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共同协商议和事宜。侵华列强对此反应不一。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鸿章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将在京俄国公使和军队撤往天津。英、德等国希望索取更多利益,强烈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政权开议,拒不承认李鸿章的代表资格。德国因其公使克林德被击毙而更加忌恨清廷,甚至与英国商定准备拘捕李鸿章,阻挠清廷与俄国的交涉。为此,李鸿章从广州抵沪后迟迟不敢北上。俄国极力为清廷斡旋,力劝英、德放弃了拘捕李鸿章的打算。八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在俄军保护下抵达塘沽,并很快赴京,在各国公使间奔走。德国提出以惩办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战争祸首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和谈无法进行。帝国主义各国围绕是否与清廷和谈、以及李鸿章代表资格等问题进行的争论,实际是各国在华挑选代理人的矛盾显现。俄国支持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和李鸿章;英、美等国则支持光绪帝;德国明显倾向英国,以拖延时间,等待德国元帅、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1832―1904)来华,以便扩大对华侵略战争。闰八月中旬,瓦德西抵达北京后,执行德皇指令,多次拒绝李鸿章求见,指挥联军向直隶发动武装进攻。瓦德西的激烈做法不仅引起俄国强烈不满,英、美等国也害怕德国独受其益,遂一面派兵参与扩大侵华的军事行动,以待日后分赃时能多得一些侵略利益,一面又表示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特别是八国联军逼进山西,触动英国在山西的侵略利益时,英国更强烈地呼吁停战。英、美等国态度的转变,迫使德国不得不就此止步,为清廷乞和打开了方便之门。慈禧为取得各国宽恕,于闰八月初三发布惩处肇祸诸臣的上谕。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也极力为慈禧开脱,将宣战责任归咎载漪。清廷及封疆重臣的这些表现,使列强感到慈禧已经驯服,继续支持这个驯服政府对他们大为有利。另外,欧洲各国也担心抛弃慈禧,将导致清朝廷垮台,丧失讹诈中国的机会和可能。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欧洲列强态度渐趋一致,最终决定"保全"慈禧,开始与清廷议和。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朝廷在北京与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上签字,共12款,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一是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等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二是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由各国驻军把守,中国人一概不准在内居住。三是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年内禁止清政府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材料。四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办帮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五是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在北京设立的“国中之国”,实际上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设立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按照列强意图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清政府甘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甲子过去了,抚今追昔,今日中国和120年前的中国对比如此强烈,历史昭示的真理如此深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更加豪迈,伟大的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伟大的中华腾飞,势不可挡!
♦ 1988年9月7日 我国首次发射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1988年9月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卫星发射进入倒计时,发射塔上,运载火箭燃料加注完毕。西至喀什、南至海南的测控网站,也已全部打开。指挥员发出命令:“5小时准备!”就在这关键时刻,发射控制中心的控制台上,突然失去了A星所有的遥测信号。指挥部不得不决定停止发射。北京时间1988年9月7日凌晨4时30分19秒,中国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901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姿态控制系统仅用了122.6秒,就完成了对地球的初始捕获。随后,国内卫星首次使用的折叠伸展式太阳帆板按预定程序解锁、伸展,为整星提供能源。按程序扫描辐射计的四个可见光通道顺利开通,探测信息经过卫星传输信道源源不断地发往全球气象卫星地面站。至此,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成功。